5.4.2 保持环境卫生
圈舍保持卫生,粉刷圈舍墙壁,并采取吊顶等,以减少虫体的生活场所,有利于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。及时清除粪便,并运送至指定地点进行堆积发酵。
5.4.3 消灭中间宿主
螺是肝片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,因此禁止在潮湿、低洼处放牧,要求在露水干后割草或者放牧,且收割的牧草要经过晾干或者制成青贮后才可用于饲喂。牛群放牧点要加强管理,常对其用石灰、硫酸铜等灭螺,也可在放牧点散养鸡鸭来消灭螺。
3 剖检变化
3.1 急性病例
主要是肝脏发生病变,剖检发现有急性肝炎病变,肝脏发生肿大,肝包膜上沉积有纤维物质,肝实质内存在暗红色虫道,且虫道内存在幼虫和凝固血液。
3.2 慢性病例
主要是肝脏和胆管发生病变,剖检发现有慢性增生性肝炎,肝实质萎缩,边缘钝圆,质地变硬,小叶间结缔组织明显增生;发生胆管炎,胆管变得肥厚,胆管内存在棕红色虫体。
4 实验室检查
4.1 粪便检查法
取5g病牛粪便放在100 mL烧杯中,添加30mL水后使用小木棒搅拌均匀,捣成糊状后再加入30mL水继续搅拌,通过粪筛过滤至另一个烧杯中,接着加入30mL提前配制好的明矾水,经过15min静置弃去上清液,再加入30mL明矾水,经过10min静置弃去上清液,余下10mL沉淀物,吸取0.1mL分别滴在两张载玻片上,放上盖玻片后进行镜检,能够发现金黄色的椭圆形虫卵,且卵内含有1个胚细胞和大量卵细胞。
4.2 虫体镜检
剖检时取胆管内的虫体进行镜检,可见其背腹扁平,外观呈叶片状,前端要比后端明显变宽,前端呈圆锥状,且圆锥状的基部明显扩展,而后端逐渐变窄。
5 防治措施
5.1 西药治疗
硝氯酚,该药包括片剂、粉剂和针剂三种类型。片剂可用水灌服或者用菜叶包投,粉剂可添加在饲料混饲,病牛按体重使用3~4mg/kg。选用针剂时,病牛按体重深部肌肉注射0.5~1mg/kg。硫双二氯酚(也叫做别丁),病牛按体重使用40~60mg/kg,添加适量水后灌服。溴酚磷(也叫做蛭得净),病牛按体重灌服12mg/kg。
5.2 中草药治疗
取80g苦参、60g贯众、60g龙胆草、60g槟榔、50g使君子、40g厚朴、40g茯苓、50g乌梅、40g雷丸。或者取70g苦楝子(鲜皮)、100g石榴皮(鲜皮)、60g野荞麦(鲜)、100g野南瓜(鲜)。
以上药物用量均适合体重为320kg左右的牛使用,加水煎煮,待药液温度适宜后给病牛灌服,每剂分上、下午头煎、二煎各1次。
5.3 定期驱虫
预防该病最有效的一种措施是驱虫,建议给牛群每年进行3次驱虫,每次间隔4个月,分别选在春末(即2~3月份)、夏初以及冬初(10~11月份)各进行1次。常用驱虫药物为阿苯达唑、硫酸二氯酚、肝蛭净(三氯苯达唑)、硝氯酚、碘醚柳胺、溴酚磷等。牛群驱虫时要采取圈养,清除的粪便要采取堆积发酵,以将虫卵杀死,避免虫卵污染环境及草场。
5.4 加强饲养管理
5.4.1 严格引种
养殖户到外地引进牛时,必须了解当地的驱虫情况,如有需要可采取粪便虫卵检查,如果严重感染寄生虫则要就地驱虫,经过1周才可将其购回。
5.4.2 保持环境卫生
圈舍保持卫生,粉刷圈舍墙壁,并采取吊顶等,以减少虫体的生活场所,有利于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。及时清除粪便,并运送至指定地点进行堆积发酵。
5.4.3 消灭中间宿主
螺是肝片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,因此禁止在潮湿、低洼处放牧,要求在露水干后割草或者放牧,且收割的牧草要经过晾干或者制成青贮后才可用于饲喂。牛群放牧点要加强管理,常对其用石灰、硫酸铜等灭螺,也可在放牧点散养鸡鸭来消灭螺。